根据雅培300-G血气分析仪的时代特点,大致可将其分为三个发展阶段:
1、50年代-60年代
20世纪50年代,西欧小儿麻痹症流行,为了抢救患儿的呼吸性麻痹症而进行人工换气ZL提供诊疗指标,丹麦哥本哈根传染病院化验室的负责人Poul Astrup博士和其他科学家通过了一系列血液的实验,建立了一套参数,并于1954年与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制出diyi台E50101型pH血液酸碱仪。
1957年Siggard-Andersen改进了毛细管pH电极,并随后发展为广泛使用的pH敏感的玻璃膜电极。同时Servinghaus研究出直接测量PCO2的气敏电极,加之运用Clark提出的氧分压(PO2)测量电极更进一步完善了血气参数的直接测量技术。
此后,用电极(pH电极、参比电极、PCO2电极、PO2电极)直接测量血样pH,PCO2和PO2值,再通过图表或计算得出HCO3-、TCO2、BE、O2Sat等众多参数的血气分析仪大量涌现,并改进更新。如Radiometer的BME系列逐步取代了AME-I型,并于1973年推出了ABL型血气分析仪。
2、70年代-80年代
70年代至80年代,计算机和电子技术的应用导致血气分析仪进入全自动时代,由于采用了集成电路,仪器结构得到重要改进,重量大大降低。传感器探头小型化使得所需样品量降至几百~几十ul,工作菜单日趋简单,操作可在提示下进行,可测量和计算的参数也不断增多。
血气分析仪均实现了自动定标、自动进样、自动清洗、自动检测仪器故障和电极状态,并自动报警,电极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不断提高,仪器的预热和测量时间也逐步缩短。
3、90年代以来
90年代以来,由于离子选择电极和酶固相电极的应用,以及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,使血气分析仪向其他急诊项目扩展,出现了大量生产血气分析仪的厂家,许多厂家把血气和电解质等分析结合在一起,生产出了血气电解质分析仪,有的还可以测量葡萄糖、乳酸等项目。软件和硬件的进步使现代血气分析仪具有超级的数据处理、维护、贮存和专家诊断功能。